​历史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医,给战“疫”提供了什么启发?

2月14日晚上,在武汉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一个让许多网友感到自豪的消息:湖北地区一半以上的确诊病例都使用了中医药治疗,中医药还积极参与了社区防控并初显成效。

TIM图片20200217102029.jpg

(图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人类的发展史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疾病的斗争史,其中就包括与瘟疫的斗争。《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大型流行疫病,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传承几千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对抗瘟疫经验,在每次瘟疫来袭时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月23日公布的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就非常强调中医药的作用此后每一版中,中医药施治策略都在不断更新,整体治疗方案中始终强调“加强中西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几乎都用上了中医手段。从发病早期到重症救治,中医药全程参与,结合西医共同抗击疫情。



01

中医药抗疫成果显现

◆ 第五版诊疗方案认为,新冠肺炎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各地应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及病人体质等,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诊治。根据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演变过程,中医将其分为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恢复期(脾肺气虚),并推荐了相应的处方和中成药。

·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开展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截至2月5日,清肺排毒汤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

·2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正式将清肺排毒汤推荐给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辨证运用。
阶段性进展.jpg
中医药最大特点是辨证施治,每次治疗针对的是病人,而不是某一疾病,因此医生可对患者辨证后在清肺排毒汤基础上加减使用。

◆ 除了方剂,不少中成药在疫情治疗中发挥作用。
连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金花清感、藿香正气、热毒宁、清瘟败毒散等,及喜炎平、血必净、参附和生脉4种注射液,都作为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组分纳入诊疗推荐方案中。
 
◆ 随着抗疫战斗的深入,中医药成效日渐显现。
·2月3日,在由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医病区,8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其中最大的68岁,含重症患者6例;

微信图片_20200217171626.png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2月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8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武汉市中医医院5名新冠肺炎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出院;

·2月11日,武汉市第一医院,14名新冠肺炎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顺利出院。

·2月14日中午12点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负责的床位是42张,共收治患者86例,其中重症65例,危重21例。目前出院33人,在用中西医结合,在核酸的转阴时间比,比西医组治疗显著降低,发热、咳嗽、乏力、咽干、食欲减退、心慌等十个症状比西医组明显改善,对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改善,并且中西医结合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小于西医组。 
 
◆ 全国各地中医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纷纷推出抗新冠肺炎处方。
· 2月6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团队结合岭南地区特点,拟定预防用凉茶处方“防疫1号方”(透解祛瘟颗粒),定期给全院职工饮用,该方也适用于居家隔离防疫市民;
微信图片_20200217171633.png
·河南省中医药专家结合当地特点,拟定针对成人和儿童的预防处方,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的预防;

·广东、陕西、安徽、江西、甘肃、河北、四川都公布了针对本省的推荐处方;

新型冠状病毒科研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疗效有3个特点:对普通型患者能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其康复进程。”

中医治疗往往不是着眼于病,而是调动机体抗病能力,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独到优势。
 


02

中医药经验来之不易

人类和瘟疫的斗争从未停止。翻看中医药历史,会发现我国几千年来与瘟疫的对抗中,诞生了一批批名医,他们的经验也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系统的防治理论。 

中医大都把瘟疫归为“疫病”、“温病”范畴。疫病在我国自古有之,且危害不小。两汉时期是古代记录中瘟疫最多的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从医契机便是东汉末年被称为“伤寒”的瘟疫横行,其著写的《伤寒杂病论》救人无数,为后世治疗“伤寒”确立了范式,时至今日依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该书中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

明清时代温病流行,于是中医又产生了温病学派,以吴又可、叶天士、薛雪、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用中医防治瘟疫,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中医研究瘟疫的首本专著是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明代末年瘟疫暴发,吴又可首次提出“疠气”致病学说,不仅开辟了中国传染病学研究先河,还是世界医治传染病学上的创举。今天看来,吴又可所说的“疠气”,无疑就是“致病微生物”。
 
在与瘟疫的角力中,中医的贡献造福了全人类,尤以天花防治最突出。宋代天花在我国流行,从那时起,中医就开始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清代康熙年间,朝廷设立“种痘局”,专门给百姓普及种痘,可以说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这种方法后来被其他国家仿效,并启发了英国医生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
种痘.jpg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屡建奇功。1956~1957年,石家庄和北京地区暴发流行乙型脑炎,死亡率很高。在疫情紧迫的情况下,政府派去了中医名家蒲辅周。蒲老结合中医理论及两地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案,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且治疗效果远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

1958年广州暴发流脑疫情,国医大师邓铁涛用中药对证施治,疗效达90%,大大降低死亡率,且患者完全无后遗症。

2003年“非典”暴发,当时87岁的邓铁涛被任命为中医专家组组长,他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73例非典病人,取得“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成绩。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传统医学中寻找灵感。在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急备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下找到了灵感,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屠呦呦诺奖报告会.jpg

(屠呦呦诺奖报告会演讲)


03

中医药虽好但不能擅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说:“凡是武汉输出的病人,与武汉当地病人治法基本相同。对无武汉病人接触史的患者,可根据当地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这就是中医辨证的精髓:各地情况不同(比如广东的凉茶方就不适合寒冷的北方使用),如果乱用诸如双黄连等清热解毒药,不仅于抗疫无益,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破坏免疫功能。

新型冠状病毒科研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中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协作攻关。经验表明,中西医结合救治疗效更加明显。 

微信图片_20200217171637.png

(张伯礼在武汉中医院检查重症病人)
具体来说,西医主要是支持疗法,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营养支持等生命保障;而中医药在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疗法则有汤剂、中成药以及一些理疗方法,对部分重症患者还普遍使用了中药注射剂。

对普通型患者,中医应该发挥主要作用;重症患者,肯定要上呼吸、循环支持,以西医为主,中医做配合而恢复期康复中医药更有优势。 

古籍古方更要筛选来看,网上流传一些诸如涂香油的偏方,大多是从古代方书中捡抄而来,但其是否有效、有效性多大,有待验证。“疫情当前,检阅古书以求良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借助网络等公众媒体随意扩散,不但起不到预防效果,反而加重民众焦虑。对普通人而言,不能无病乱用药对医生或医学爱好者而言,更不能乱荐药。”中医药防治专家奚肇庆说。
涂香油.jpg
冬春季节,中医学认为很多人都有阴虚内热的情况,外邪侵犯就容易生病。因此要调整好生活方式,适当多饮水,不熬夜,少吃辛辣上火食物,强身健体。

此外,中医也讲“避其邪气,如避矢石”,意思是做好防控隔离措施,避免接触疑似外感患者,戴口罩、勤洗手等。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
1、《中国疫病史鉴》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版;
2、中国中医官方微信号;
3、生命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专家奚肇庆专访内容节选;
4、《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I0001;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6、2月14日,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访谈内容节选;
7、2月15日,(武汉)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内容节选。
 

本文为圣原官方微信平台《圣原养生》专栏(ID:synsun2013)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养生之道1.3.gif


保健品微信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