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毒元凶“湿邪”,如何赶跑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胃关系密切,涉及其它脏腑;病机复杂,主要与湿密切相关,或寒或热,虚实夹杂,湿邪是六邪之一,也就说我们说的湿气,是中医中较为棘手的一部分,而春季又是湿气严重的季节。

湿气就好比,糖块受了潮会变得很黏;爆米花放的时间长了,就不酥脆可口,吃起来皮软粘牙。潮湿的土壤,更容易粘在鞋底和身上。自然界的湿,让人们认识到它具有一定黏腻的特性。在人体中的湿邪,也表现出黏腻腻的特点。


一、自测下是否湿气重


1. 每天早上睡不醒,感觉身体被包裹着,像穿着一件潮湿的衬衫一样;

2. 平时不爱活动,不管做啥都提不起劲头;

3. 经常出现头晕、四肢酸痛、食欲不振,出现大便粘滞在马桶上,总冲不干净等问题;

4. 舌苔厚腻、舌体胖大,又或是舌边缘有明显齿痕,这也是湿气的另一种表现;

5、睡觉流口水、口气重小肚子大,难减,浮肿肥胖等。

 

二、湿气分内生、外来两派


 外来湿气: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内生湿浊:主要是由于脾输布运化津液的功能障碍,身体的水液(不是常说的水,这些津液富含有营养物质)不能去濡养身体,转化成水湿痰浊蓄积停止在身体的不同地方,从而引发身体不舒服。


另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二者也常互相影响。湿邪外袭每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脾失健运,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最近在家,闷着宅着,看看这些在家的习惯就知道了:

懒动(脾喜欢小劳);

想得多,焦虑(多思伤脾,脾运化水湿的效 率就慢了);

睡得晚(熬夜生湿气);

三餐不规律(脾胃受累)等;

还有一些平日积累的习惯,比如:

常吃外卖,大鱼大肉,辛辣刺激爱吃甜食(甜生湿)。


对于改善外来的湿气,我们可以烧烧艾草,或是点一支藏香或沉香,祛湿祛秽,保证环境的清新整洁。那怎样改善我们内部的湿气呢?

 

三、简单的祛湿食疗方


☑ 茯苓粥

茯苓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和胃、利窍去湿、宁心安神等功效。据说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良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要臣。

摄图网_500479946_banner.jpg

做法:取粳米100克,淘净,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至武火将水烧沸,水开后转用文火熬烂,然后加入盐、生姜粒若干,搅匀即成。

 

☑ 玉米须茶饮

玉米须又叫龙须,味甘性平,在中药里,有广泛的预防和保健用途。它不仅能凉血、泻热,还可祛除体内湿热之气,在《滇南本草》等中记载,玉米须具有止血、利尿、消肿的功效。

 

做法:湿气重的话平时可以泡一杯玉米须茶喝,做法也很简单,把玉米须清洗干净,用开水冲泡,也可以用玉米须煮水后服用,有助利尿消肿,对体内湿气重的人群来说,可以代茶饮

 

四、穴位按摩


☞ 丰隆穴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排出去。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

th.jpg

☞ 足三里穴: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


☞ 中脘穴: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适用于痰湿困脾的人群。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脐连线中点(脐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

中脘穴.jpg


春季祛湿,不马虎!家中运动也要走起哦!

文章为圣原官方微信平台《圣原养生》专栏(ID:synsun2013)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配图部分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养生之道1.3.gif

保健品微信1.1.jpg